森林→草原→荒漠
内蒙古自治区从东到西的植被分布主要受降水量的影响,呈现出明显的地带性变化,具体可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一、森林带(东段)
-
大兴安岭山地
位于内蒙古东部边缘,受季风影响显著,年降水量较多,森林茂盛,以针叶林为主。
二、草原带(中部)
-
典型草原区
中部地区以广阔的草原为主,如河套平原(“塞上米粮川”)、锡林郭勒草原等,水草丰茂,是重要的牧场。
-
过渡性植被
部分区域存在森林与草原的过渡带,如阴山以南的河套平原兼具草原与灌木特征。
三、荒漠带(西段)
-
高原荒漠
自阴山向西,气候干旱,降水稀少,植被以低矮的草本植物为主,如羊草、针茅,逐渐过渡为荒漠和戈壁。
-
极端环境
最西部深居内陆,形成大面积沙漠(如巴丹吉林沙漠)和戈壁,植被稀疏。
总结
内蒙古植被分布规律与降水分布高度相关,形成了“森林→草原→荒漠”的地带性分布格局。这一变化反映了从东到西水分条件的递减,以及气候对植被演化的主导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