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
二十四节气中确实包含大暑,具体信息如下:
一、基本定义与时间
-
位置与时间
大暑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二个节气,位于小暑之后、立秋之前,通常出现在每年公历7月22日至24日之间,此时太阳到达黄经120°。
-
气候特征
大暑是一年中最热的时期,兼具高温、多雨、雷暴等特点,且湿热交蒸达到顶点。此时正值“三伏天”中的中伏前后,长江流域等地常出现40℃以上的高温天气。
二、文化内涵与三候
-
三候解释
古人将大暑分为三候:
- 一候腐草为萤 :萤火虫在雨后由腐草孵化而出,象征暑气催生生命。 - 二候土润溽暑 :土壤湿润、空气湿热,降雨频繁,为农作物生长提供条件。 - 三候大雨时行 :雷雨天气增多,暑湿减弱,预示天气向立秋过渡。
-
节气命名
“暑”字体现其炎热特性,大暑作为夏季最后一个节气,标志着暑气最盛阶段。
三、农事与生活影响
-
农事关键期
大暑期间农作物进入生长高峰期,需水量大,需加强灌溉和防洪防涝。2. 防暑与养生
由于天气酷热,需注意防暑降温,传统习俗包括饮用绿豆汤、食用凉面等,同时防范中暑风险。
四、总结
大暑不仅是二十四节气中反映夏季高温特征的节气,还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农事指导意义。其湿热气候和物极必反的自然规律,体现了古人对天文与自然的深刻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