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露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五个节气,标志着秋季的正式来临,具体含义和特点如下:
一、核心含义
-
自然现象
白露指清晨时分,地面或近地物体上凝结的白色露水。此时气温下降,水汽遇冷形成细密水珠,阳光照射下呈现晶莹剔透的白色,故得名“白露”。
-
季节转换标志
白露是孟秋与仲秋的分界点,象征暑热消退、凉爽秋季的开始。此时昼夜温差显著增大,早晚凉意明显,是夏季向冬季过渡的重要节点。
二、时间与天文特征
-
公历时间 :通常出现在每年公历9月7日或8日,具体日期因太阳运行轨道略有不同。
-
干支历 :对应申月结束与酉月起始,斗指癸,太阳到达黄经165度。
三、民俗与农事活动
-
农事活动
白露是农作物成熟的关键时期,如谷子、高粱、大豆的收获,棉花采摘等,民间有“白露白茫茫,谷子满田黄”的俗语。
-
传统习俗
-
祭祀活动 :部分地区会祭拜大禹(水神),祈求丰收。
-
饮食习俗 :有吃红薯、桂圆、白露米酒等习俗,部分地方还会饮用白露茶。
-
四、气候特点
-
昼夜温差 :白露后昼夜温差显著增大,早晚凉意突出,形成“秋老虎”消退的转折点。
-
降水变化 :部分地区白露前后多降雨,但需结合具体年份和地区判断。
总结
白露不仅是反映气温变化的重要节气,还承载着丰富的自然现象与人文内涵。其核心在于标志秋季来临、暑退凉至,并通过农事活动与民俗活动与自然周期紧密关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