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暑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二个节气,具体含义和特点如下:
一、基本含义
-
字面与象征意义
“暑”指炎热,大暑即一年中最热的时期,此时太阳到达黄经120°,标志着暑气达到极致。
-
与小暑的区分
大暑在小暑之后,持续时间为15天,而小暑仅5天。小暑后15天斗指未为大暑,若小暑后15天为小暑则称“小大暑”,后为大暑。
二、时间与天文特征
-
公历时间范围
大暑通常出现在每年公历7月22日至24日之间,具体时间每年略有差异。例如2023年大暑为7月23日22点26分。
-
黄经与季节关联
太阳到达黄经120°时为节气节点,此时正值三伏天中伏阶段,地面热量积累达到峰值,形成“湿热交蒸”的气候特征。
三、气候与物候
-
高温特点
大暑是全年最热的时段,早晚温差较小,城市和农村常出现闷热天气,需注意防暑降温。
-
物候现象
-
自然现象 :腐草生萤、土壤湿润、大雨频发。
-
农事活动 :抢收抢种、抗旱排涝,同时进行晒伏姜、烧伏香等民俗活动。
-
四、文化内涵与习俗
-
传统习俗
-
饮食 :饮伏茶、吃苦瓜炒蛋等消暑食物。
-
养生 :建议补脾健胃,避免过度疲劳。
-
-
节气智慧
古人通过观察天象制定节气,如“斗指丙”(斗柄指向丙星)判断大暑,体现了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
大暑不仅是反映自然规律的节气,更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与生活智慧。其15天的持续时间与太阳黄经位置紧密相关,是农历农耕文明的生动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