割青毁粮是指在农作物尚未成熟时,通过机械收割等方式将其破坏并用于非粮食用途的行为。这种行为主要针对小麦、水稻等粮食作物,常见于以下场景:
-
饲料用途 :将生长期小麦割青后用于牲畜青贮饲料,或用于其他养殖项目;
-
经济利益驱动 :部分农民因粮食收购价低(如河北地区2023年收购价仅1.2元/公斤),而青贮饲料市场价可达2元/公斤以上,从而选择割青卖青贮以获取更高收益;
-
工程占用 :部分建设项目因资金紧张或规划调整,提前占用农田进行施工,导致农作物被毁。
法律与政策层面
中央一号文件及农业农村部多次发文强调严防割青毁粮,明确禁止非粮用途占用耕地。2023年河北等地因此开展拉网式排查,对违法行为进行严厉打击。若发现此类行为,相关部门会依法处罚,并要求恢复种植。
影响与危害
-
粮食安全风险 :割青毁粮直接导致粮食减产甚至绝收,若全国10%小麦被割青,可减少产量800多万吨;
-
生态环境破坏 :长期割青会引发土壤退化、生物多样性减少等问题;
-
农民利益受损 :虽然部分农民短期内可通过青贮获得更高收益,但整体粮食价格波动可能抵消其利益。
总结
割青毁粮是违背农业可持续发展原则的行为,需通过提高粮食收购价、完善市场机制、加强监管等措施加以遏制,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业生态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