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对饮食的总体原则可归纳为“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这一理论奠定了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核心框架,与现代营养学理念存在诸多契合点。
一、饮食构成原则
-
五谷为养
五谷(稻、黍、稷、麦、菽)是能量主食,提供碳水化合物和植物蛋白,满足人体基础代谢需求。例如,大米含77.2克碳水化合物,小麦粉含36.3克蛋白质。
-
五果为助
五果(李、杏、枣、桃、栗)富含维生素、矿物质和膳食纤维,具有补中益气、润肠通便等功效。
-
五畜为益
五畜(牛、羊、猪、鸡、犬)提供优质蛋白质和脂肪,有助于肌肉生长和修复。
-
五菜为充
五菜(蔬菜)补充膳食纤维和植物化学物质,促进新陈代谢和排毒。
二、饮食行为准则
-
食饮有节
避免暴饮暴食,控制摄入量(建议七分饱),定时定量进食,保持消化系统正常功能。
-
五味平衡
五味(酸、苦、甘、辛、咸)需合理搭配,过偏易损伤脏腑。例如,酸味助肝、甘味补中、辛味发散。
-
烹饪与卫生
采用自然烹饪方法(蒸煮炖),注意食材卫生,避免食物中毒。
三、饮食与四季
-
春季 :食辛甘发散之品,如韭菜、柑橘,助阳生发。
-
夏季 :食酸苦泻火之品,如绿豆、西瓜,清热解暑。
-
秋季 :食甘润收敛之品,如梨、百合,滋阴润燥。
-
冬季 :食咸温补肾之品,如羊肉、核桃,温阳散寒。
四、现代意义
-
营养均衡 :强调膳食多样化,与现代营养学倡导的宏量营养素(碳水、蛋白质、脂肪)及微量营养素(维生素、矿物质)平衡理念一致。
-
预防疾病 :通过饮食调节脏腑功能,降低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疾病风险。
《黄帝内经》的饮食原则历经千年传承,仍为现代健康饮食提供科学指导,核心在于平衡、节制与顺应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