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二十四节气中的物候现象,综合多个权威资料整理如下:
一、春季物候现象
-
立春
- 严冬结束,春季开始,气温回升,万物复苏。 - 代表植物开始萌发,动物结束冬眠。
-
雨水
- 冰消雪融,春雨渐增,滋润大地,为农作物生长提供条件。
-
惊蛰
- 春雷惊醒冬眠动物,昆虫开始活动,植物进入生长初期。
-
春分
- 昼夜平分,气温稳定,越冬作物进入生长期,春蚕开始吐丝。
二、夏季物候现象
-
立夏
- 夏季开始,气温显著升高,万物繁茂生长。
-
小满
- 稻谷等夏熟作物籽粒开始灌浆,但未成熟,预示丰收在望。
-
芒种
- 有芒作物(如小麦)成熟,农民开始收割和播种,田间繁忙。
-
夏至
- 白昼最长,黑夜最短,进入炎热夏季,稻浪滚滚,生物活动旺盛。
三、秋季物候现象
-
立秋
- 秋季开端,气温下降,但暑气未散,出现“秋老虎”现象。
-
白露
- 昼夜温差加大,水汽凝结成露,植物叶片微霜。
-
秋分
- 昼夜再次平分,气温适宜,候鸟南飞,植物进入成熟期。
-
霜降
- 露水结霜,谷物枯萎,预示冬季来临。
四、冬季物候现象
-
立冬
- 冬季开始,气温降低,粮谷入库。
-
小雪
- 开始降雪,但量较少,植物进入越冬状态。
-
大寒
- 一年中最冷时期,滴水成冰,候鸟迁徙结束。
-
冬至
- 白昼最短,黑夜最长,梅花含苞待放,鹰类活跃。
补充说明
-
二十四番花信风 :古代以花期划分节气,如梅花(初春)、楝花(夏季)等,与物候现象同步。
-
物候学意义 :通过观察动植物活动,可预测天气变化和农事安排。
以上物候现象综合了植物生长、动物行为及气候特征,是传统农耕文明的智慧结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