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少雨的原因主要与地理位置、地形地貌和气候特征共同作用有关,具体分析如下:
一、地理位置因素
-
深居内陆,距海遥远
甘肃位于中国西北内陆,远离太平洋和印度洋,海洋水汽难以到达,导致降水稀少。
-
被地形切割,气候带差异显著
甘肃被青藏高原、祁连山和黄土高原三大地理单元切割,东南部受亚热带季风影响(如陇南),降水较多;西北部为温带大陆性干旱气候,降水稀疏。
二、地形地貌影响
-
地势复杂,蒸发量大
甘肃地形复杂多样,包括高原、山地、沙漠等,地势起伏大,导致水分蒸发量远超降水量。
-
山脉阻隔,水汽难以渗透
青藏高原边缘的祁连山等山脉阻挡了印度洋暖湿气流,使其难以深入内陆,形成干旱气候。
三、气候特征
-
年降水量低
甘肃多年平均降水量仅277毫米,不足全国平均降水量的四成,且时空分布不均。
-
蒸发与降水矛盾突出
东南部夏季受季风影响降水集中,但蒸发量也较大;西北部全年干燥,蒸发量长期高于降水量。
四、其他因素
-
水利资源利用不足
部分地区因水利设施落后或规划不合理,导致水资源未能得到有效开发和利用。
-
生态破坏与水土流失
黄土高原地区植被覆盖率低,加剧了水土流失,进一步恶化了干旱状况。
甘肃少雨是自然条件与人类活动共同作用的结果,需通过科学规划与生态保护综合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