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
冬至是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黑夜最长的一天。这一现象由地球公转和自转轴倾斜共同作用形成,具体特点如下:
-
天文现象基础
冬至时,太阳直射南回归线(约23°26′S),北半球太阳高度角达到一年中的最小值,导致地面接收的太阳辐射最少。
-
昼夜时长变化
-
冬至当天,北半球各地白昼时间最短,黑夜时间最长。
-
过了冬至,太阳直射点开始北移,北半球白昼逐渐变长,黑夜缩短,民间有“过冬至,长个枣刺”(白天渐长)的俗语。
-
-
地理差异
虽然冬至是北半球整体白昼最短的一天,但具体时长因纬度不同而有所差异。例如,我国东北地区白昼最短可缩短至3小时左右,而赤道附近地区昼夜几乎等长。
-
节气意义
冬至不仅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制订的节气(春秋时代通过土圭观测确定),也是太阳直射点南行的极致,标志着北半球冬季的开始,但同时也是太阳回返北方的转折点。
冬至作为北半球白昼最短的一天,是地球公转和自转规律的典型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