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家庄的雨水排放主要通过以下途径实现,但受限于排水能力和城市规划,仍存在内涝问题:
一、主要排水路径
-
地表排水系统
依赖总退水渠、五支渠、东二环南延管道等基础设施,将雨水排入洨河、民心河等自然水体。但部分管道老化、腐蚀严重,排水能力不足,导致雨污水超负荷排放。
-
河流与湖泊
部分雨水通过地表径流汇入石家庄周边的河流(如洨河、民心河)或人工湖泊(如石津灌区),部分渗透至地下水层。
-
地下水渗透
降雨后,部分雨水通过土壤渗透补充地下水,但过度开发导致地下水位下降,形成“地面沉降”问题。
二、排水系统的局限性
-
管网老化与标准低
市中心城区2256公里排水管网多建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设计标准低(仅0.5-1年一遇),部分区域不足0.5年一遇,易在强降雨时破裂或渗漏。
-
排水能力不足
2022年暴雨事件中,主城区最大降雨量101.2mm,超过排水系统设计能力,导致多路段积水断交,如友谊大街、胜利大街等。
-
区域排水瓶颈
西南部孔寨、南郭等区域因缺乏有效排水出路,雨污水无法及时排出;东部环山湖虽能收纳高新区雨水,但无下游泄洪通道。
三、内涝易发区域
-
东南部 :裕华区、东南二环周边是排水末端,易在强降雨时积水严重,曾导致20余处路段断交。
-
北部与南部 :石德、石太铁路线北部及南部区域因地势低洼,排水系统不连贯,易形成积水热点。
四、应对措施与建议
-
基础设施升级
加快老旧管道更新,提高排水管网标准,增强应对极端降雨的能力。
-
雨洪调蓄能力提升
建设更多人工湖泊、蓄洪池等调蓄设施,缓解排水压力。
-
城市规划优化
优化道路布局,避免过度开发低洼地带,同时完善雨洪监测与应急响应机制。
综上,石家庄雨水通过地表排水、河流渗透及地下水流动实现排放,但受限于管网老化、排水能力不足等问题,仍需通过基础设施升级和规划优化来改善内涝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