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专题

血常规检验报告解读

徐元宏医生
徐元宏 主任医师 检验科
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三甲
医生主页

血常规可辅助诊断感染,贫血或血液病患者的重要检查项目,结合症状后甚至可做出初步诊断。血常规一般包含白细胞、红细胞和血小板计数,白细胞分类、血红蛋白浓度等18项检查项目。

1.红细胞计数正常参考范围:

新生儿:(6.0~7.0)×1012/L

婴   儿:(5.2~7.0)×1012/L

儿   童:(4.2~5.2)×1012/L

成人男:(4.0~5.5)×1012/L

成人女:(3.5~5.0)×1012/L

临床意义:

生理性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增多的原因:精神因素(冲动、兴奋、恐惧、冷水浴刺激等导致肾上腺素分泌增多的因素)、红细胞代偿性增生(长期低气压、缺氧刺激,多次献血);

生理性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减少的原因:造血原料相对不足,多见于妊娠、6个月~2岁婴幼儿、某些老年性造血功能减退;

病理性增多:多见于频繁呕吐、出汗过多、大面积烧伤、血液浓缩,慢性肺心病、肺气肿、高原病、肿瘤以及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等;

病理性减少:多见于白血病等血液系统疾病;急性大出血、严重的组织损伤及血细胞的破坏等;合成障碍,见于缺铁、维生素B12缺乏等。

2.血红蛋白正常参考范围:

男性120~160g/L

女性110~150g/L

新生儿170~200g/L

临床意义:临床意义与红细胞计数相仿,但能更好地反映贫血程度,极重度贫血(Hb<30g/L)、重度贫血(31~60g/L)、中度贫血(61~90g/L)、男性轻度贫血(90~120g/L)、女性轻度贫血(90~110g/L)。

3.血细胞比容正常参考范围:男40%~50%;女35%~45%。

临床意义:增高多见于大面积烧伤、连续呕吐、腹泻、脱水等。降低见于失血后大量补液及贫血患者。

4.白细胞计数正常参考范围:成人(4.0~10.0)×109/L新生儿(11.0~12.0)×109/L

临床意义:

1)生理性白细胞计数增高见于剧烈运动、妊娠、新生儿;

2)病理性白细胞增高见于急性化脓性感染、尿毒症、白血病、组织损伤、急性出血等;

3)病理性白细胞减少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某些传染病、肝硬化、脾功能亢进、放疗化疗等。

5.白细胞分类计数正常参考范围:中性粒细胞(N)50%~70%、嗜酸性粒细胞(E)1%~5%、嗜碱性粒细胞(B)0~1%、淋巴细胞(L)20%~40%、单核细胞(M)3%~8%

临床意义:

1)中性粒细胞为血液中的主要吞噬细胞,在细菌性感染中起重要作用。

2)嗜酸性粒细胞①减少见于伤寒、副伤寒、大手术后、严重烧伤、长期用肾上腺皮质激素等。②增多见于过敏性疾病、皮肤病、寄生虫病,一些血液病及肿瘤,如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鼻咽癌、肺癌以及宫颈癌等;

3)嗜碱性粒细胞 ①减少见于速发型过敏反应如过敏性休克,肾上腺皮质激素使用过量等。②增多见于血液病如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创伤及中毒,恶性肿瘤,过敏性疾病等;

4)淋巴细胞 ①减少多见于传染病的急性期、放射病、细胞免疫缺陷病、长期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后或放射线接触等。②增多见于传染性淋巴细胞增多症、结核病、疟疾、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百日咳、某些病毒感染等;

5)单核细胞增多见于传染病或寄生虫病、结核病活动期、单核细胞白血病、疟疾等。

6.血小板计数正常参考范围:(100~300)×109/L

临床意义:

1)血小板计数增高见于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出血性血小板增多症、多发性骨髓瘤、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及某些恶性肿瘤的早期等;

2)血小板计数减低见于①骨髓造血功能受损,如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白血病;②血小板破坏过多,如脾功能亢进;③血小板消耗过多,如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等。

大家都在搜
相关推荐
查看更多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