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野狗抓咬后,可通过检查伤口、确认犬只健康状况、彻底清洗消毒、及时接种疫苗及观察后续症状等关键步骤确保安全。 若伤口无感染迹象、犬只无狂犬病症状且完成规范免疫程序,通常可认为风险可控。但需警惕狂犬病潜伏期长、致死率高的特性,任何不确定情况均应就医评估。
-
立即检查伤口
观察是否有出血、撕裂或皮肤破损。即使仅有牙印或轻微抓痕,也可能存在肉眼不可见的损伤,需按暴露风险处理。若伤口深、面积大或位于头面部,属于高风险暴露,必须紧急医疗干预。 -
评估犬只状态
若为流浪狗或无法确认其疫苗接种史,默认按高风险处理。若犬只10日内出现异常行为(如狂躁、流涎)或死亡,需立即上报并加强医疗措施。 -
彻底清洗消毒
用肥皂水与流动清水交替冲洗伤口15分钟,深度伤口需用注射器灌注清洗。随后用碘伏或酒精消毒,避免包扎以利排毒。此步骤可清除90%以上的病毒,是预防感染的核心环节。 -
规范接种疫苗
根据暴露等级选择免疫方案:- Ⅱ级暴露(无出血):需接种狂犬疫苗,采用“2-1-1”或5针程序;
- Ⅲ级暴露(出血或黏膜接触):加注狂犬病免疫球蛋白,并在伤口周围浸润注射。
疫苗接种越早效果越好,超过24小时仍可补种。
-
持续观察与护理
监测伤口是否红肿、化脓或发热,警惕狂犬病早期症状(如恐水、痉挛)。即使完成免疫程序,若出现异常需立即就医。日常避免辛辣饮食,保持伤口干燥。
提示:狂犬病一旦发病几乎100%致命,但暴露后规范处置可有效预防。切勿因伤口轻微或犬只“看似健康”而侥幸,务必遵循“清洗-消毒-免疫”三步原则,并咨询专业医疗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