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冷天气中暑衰竭的应对核心是快速降温、补充电解质、及时就医。关键措施包括:立即转移至阴凉处、用温水擦拭或冰敷大动脉部位、饮用淡盐水或运动饮料,若出现昏迷或高热需紧急送医。湿冷环境下中暑易被忽视,但体温调节失衡同样危险,需特别关注老人、儿童等高风险人群。
- 脱离高温高湿环境:迅速将患者移至通风阴凉处,解开衣物帮助散热。避免继续暴露在闷热环境中,有条件可转移至空调房(室温建议16-20℃)。
- 物理降温:用温水(非冰水)擦拭全身,重点颈部、腋窝、腹股沟等大血管区域。冰袋需用毛巾包裹后冷敷,避免冻伤。若条件允许,可浸泡于凉水中(水温不宜过低)。
- 补充电解质:清醒者少量多次饮用淡盐水或含钾、镁的运动饮料,避免一次性大量饮水或单纯喝白开水,以防电解质紊乱加重。
- 监测症状:若出现呕吐、昏迷、体温超过40℃等重症表现,立即拨打急救电话。将患者侧卧防误吸,保持呼吸道通畅,等待专业救治。
- 预防要点:湿冷天气仍需防暑,避免长时间待在密闭潮湿环境;穿着透气衣物,定时补充含盐饮品;备好藿香正气水等药物,警惕非典型中暑症状如皮肤湿冷、血压下降等。
湿冷天气中暑可能进展迅速,及时干预是关键。日常需增强对非高温环境下中暑的认知,尤其照护体质较弱者时更应提高警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