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冷天气脱水的主要原因是低温抑制口渴感知、皮肤屏障功能受损加速水分流失,以及呼吸加快导致隐性水分消耗增加。尽管环境湿度高,但寒冷会降低人体对水分的需求敏感度,同时通过多重生理机制加剧体液流失。
-
口渴感知减弱:寒冷环境下,血管收缩减少体表散热需求,身体对水分的渴求信号被抑制,导致主动饮水减少。低温还可能直接降低口腔和咽喉对干燥的敏感度,使人忽略补水需求。
-
皮肤水分蒸发加快:湿冷环境中,皮脂腺分泌减少使皮肤天然保湿屏障削弱,冷风会加速角质层水分流失。虽然空气湿度高,但皮肤表面水分仍会因温差和风力作用持续蒸发,尤其在暴露部位(如面部、手部)。
-
呼吸隐性失水增加:寒冷刺激使呼吸频率加快,吸入的干燥冷空气需在呼吸道加温加湿,这一过程会消耗大量水分。若处于高海拔湿冷地区,低气压进一步加剧呼吸失水。
-
尿液排出量增多:低温环境下,身体会通过增加排尿来维持核心温度(冷利尿现象),导致水分和电解质加速流失。若未及时补充,可能引发低渗性脱水。
-
行为习惯影响:冬季饮水温度偏好(如热饮)可能减少总摄入量,而厚重衣物导致的出汗误判(误以为“不渴”)也会延误补水时机。
湿冷天气脱水常被忽视,建议定时定量饮水(每日1.5-2升),使用保湿护肤品减少经皮失水,并通过观察尿液颜色(浅黄色为佳)判断 hydration 状态。特殊人群(儿童、老人、户外工作者)需额外注意电解质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