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温确实会增加脑中风的风险,尤其是对老年人及慢性病患者。夏季高温时,人体大量出汗导致血液黏稠、血容量不足,加上血管收缩异常,可能引发缺血性或出血性脑卒中。关键风险因素包括脱水、血压波动、空调温差过大及电解质失衡,需通过科学补水、控温、监测症状等措施预防。
高温诱发脑卒中的机制主要有三点:
- 血液黏稠度升高:出汗过多未及时补水,血液浓缩易形成血栓,堵塞脑血管。
- 血流动力学异常:高温下体表血管扩张,大脑供血减少,同时心脏负荷增加,可能引发缺血。
- 血压剧烈波动:室内外温差超过10℃时,血管痉挛风险上升,高血压患者更易突发脑出血。
预防“热中风”需注意以下细节:
- 补水策略:少量多次饮用温水,避免冰镇饮料刺激血管。
- 环境控温:空调温度设为26℃左右,室内外温差不超过7-8℃。
- 症状识别:突发头晕、言语不清、单侧肢体麻木等,需立即就医,把握黄金3小时救治期。
高温天气不可轻视脑卒中风险,尤其需关注老年人和慢性病群体的健康管理。保持规律作息、稳定情绪、科学防暑,才能安全度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