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温环境下蚊虫叮咬频率会降低,但并非因为蚊子被“热死”,而是其活跃性受抑制。 当温度超过35℃时,蚊子的吸血活动明显减少,转而躲藏至阴凉处;但若气温回落至适宜范围(20℃-30℃),它们会迅速恢复叮咬行为。高温可能加速蚊子繁殖周期,导致后续叮咬风险增加。
- 温度与蚊虫活跃度的关系:蚊子在20℃-35℃时最活跃,超出此范围则活动减弱。例如40℃以上时,埃及伊蚊存活率仅9%,但人类同样难以忍受此类极端高温,因此无法依赖高温灭蚊。
- 高温期的“假象”与潜在风险:夏季高温时叮咬减少易让人误以为蚊子消失,实际它们可能潜伏在积水容器、草丛或楼道中,待早晚温度降低时再次出没。
- 防蚊措施仍需持续:高温期间清晨、傍晚以及雨后积水处仍是蚊虫高发时段,需及时清理家中积水,使用蚊帐或驱蚊喷雾等防护手段。
- 个体差异影响叮咬概率:出汗多、体温高或穿深色衣物的人群更易吸引蚊子,高温天若未做好防护仍可能被叮咬。
高温虽暂时减少蚊虫叮咬,但防蚊不可松懈。建议结合环境治理(如清除积水)和个人防护(如穿浅色长袖)双管齐下,尤其关注温度波动时的蚊虫反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