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阵雨天气突发热衰竭需立即转移到阴凉处、补充电解质、物理降温,严重者需送医。高温高湿环境下,大量出汗导致体液流失和电解质紊乱是主因,表现为头晕、恶心、皮肤湿冷等症状,若处理不及时可能发展为致命的热射病。
- 快速转移环境:将患者移至阴凉通风处,避免继续暴露在雷阵雨后的闷热环境中。平躺并抬高下肢15-30厘米,促进血液循环。
- 补液与电解质:清醒者可饮用含盐的清凉饮料或口服补液盐,少量多次补充。避免一次性大量饮水或含酒精、咖啡因的饮品。
- 物理降温:用湿毛巾擦拭全身,重点冷敷颈部、腋窝、腹股沟等大血管处。可配合扇风加速散热,但避免直接对着空调或风扇猛吹。
- 监测与急救:若出现意识模糊、持续呕吐或体温超过39℃,立即拨打急救电话。昏迷者需侧卧保持呼吸道通畅,禁止强行喂水。
- 恢复期护理:症状缓解后需静卧休息24小时,饮食清淡易消化,避免剧烈运动。室内保持通风,空调温度设定在26℃左右。
雷阵雨后湿度骤增会抑制汗液蒸发,加剧热衰竭风险。户外活动前关注天气预报,携带防暑用品,老人、儿童及慢性病患者需格外警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