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温热痉挛的急救核心是快速脱离高温环境、补充电解质、物理降温,并警惕重症需送医。 常见于儿童或高温作业者,表现为肌肉痉挛伴大量出汗,体温可能正常或略高,及时处理可避免恶化。
- 立即转移至阴凉处:解开衣物,保持通风,避免持续暴晒。若在户外,寻找树荫或空调场所,平躺抬高下肢促进血液回流。
- 补充含盐液体:饮用淡盐水或运动饮料,少量多次,避免一次性大量饮水加重电解质失衡。儿童可口服补液盐。
- 物理降温:用湿冷毛巾敷额头、颈部、腋窝等大血管处,或温水擦拭全身。避免冰水直接接触皮肤导致寒战。
- 轻柔按摩痉挛部位:如小腿或腹部肌肉,缓解僵硬,但避免用力过猛。若痉挛持续,可尝试拉伸肌肉(如勾脚尖缓解小腿抽筋)。
- 监测症状变化:若出现意识模糊、持续呕吐、高热(超过39℃)或痉挛反复发作,立即送医,可能需要静脉补液或药物干预。
预防热痉挛的关键在于避免高温时段剧烈活动、穿戴透气衣物、定时补充电解质。夏季户外活动前可预先饮用含盐饮品,并关注儿童及体弱者状态。若曾有热痉挛病史,需格外注意环境适应性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