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源性心脏衰竭(肺心病)是由慢性肺部疾病(如慢阻肺、肺动脉高压等)引发的心脏功能障碍,核心病理为肺动脉高压导致右心室肥大和衰竭,典型表现为呼吸困难、下肢水肿及多器官并发症,需通过控制原发病、改善缺氧和心衰治疗来管理。
关键病理机制
- 肺部疾病引发肺动脉高压: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支气管扩张等长期损害肺血管和肺泡,导致缺氧和肺血管收缩,肺动脉压力持续升高。
- 右心代偿到衰竭:右心室为对抗高压而肥厚,最终失代偿引发右心衰竭,体循环淤血表现为肝肿大、腹水及下肢水肿。
典型症状
- 呼吸系统:咳嗽、喘息、活动后气短,急性期可出现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或端坐呼吸。
- 循环系统:颈静脉怒张、下肢水肿,严重时合并胸腹水。
治疗与管理
- 原发病控制:抗感染、支气管扩张剂改善通气,长期氧疗缓解缺氧。
- 心衰干预:利尿剂减轻水肿,强心药物改善心功能,必要时手术降低肺动脉压力。
早期干预和综合管理可延缓病情进展,但预后与肺部疾病控制程度密切相关,需定期随访并避免感染等诱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