粪便嵌塞是一种因大量坚实粪块堆积在直肠内导致无法自行排出的疾病,常被误认为腹泻,表现为排便困难、腹胀腹痛、里急后重,甚至可能发展为肠梗阻。
粪便嵌塞的发生与多种因素密切相关。长期卧床会使肠道蠕动功能减退,肛门内外括约肌无力,增加患病风险。直肠无力,即直肠对粪便容量性刺激无反应、肛门括约肌松弛,也会引发该病症。一些药物,如长期使用的泻药和灌肠剂,会降低结肠自主蠕动功能,停药后容易便秘并形成粪便嵌塞。心理因素方面,精神病、抑郁患者或对排便意识淡漠的人,可能因人为忽略排便而发病。直肠内进入异物,像瓜子壳、鱼骨等硬物与粪便混合,易造成嵌塞。直肠肛门疾病,如肛裂、直肠脱垂等,患者因惧怕疼痛抑制便意,增加患病几率。不良排便习惯及截瘫也可能导致粪便嵌塞。
从症状来看,粪便嵌塞最常见排便困难、肛管内不适、下腹痛、直肠胀满和里急后重。患者用力也无法排出粪便,使用开塞露或灌肠也效果不佳。部分患者有全身性不适,烦躁焦虑,还可能出现少量液状粪便溢出性失禁,易被误认腹泻。根据病因和特点可分为两型,Ⅰ型主要由直肠病变引起,Ⅱ型主要由直肠肛门疾病导致,不同类型症状有别。
在治疗方面,针对不同病因采取相应措施。比如因粪便嵌塞导致的轻度肠梗阻,可先尝试灌肠、使用开塞露等。若保守治疗无效,需进行手术治疗。预防也很重要。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如规律作息、合理饮食、适度运动,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避免滥用药物影响肠道功能,都能降低粪便嵌塞的发生风险。
粪便嵌塞虽不常见,但对健康影响大,需正确识别症状并尽早治疗,做好预防措施维持肠道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