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保涨价后仍需继续缴纳,核心原因在于其提供的风险保障远超缴费成本: 一是报销比例和范围逐年提升,大病保障更充分;二是连续参保可累积权益(如等待期缩短、大病支付限额提高);三是医疗费用持续上涨背景下,医保仍是抵御因病致贫的关键防线。
1. 医保涨价是医疗成本上升的必然结果
医疗技术进步、人口老龄化、药品目录扩容等因素推高医疗支出,2021年至2024年全国次均住院费用上涨66%,门诊费用上涨83%。医保基金需通过适度调增缴费维持收支平衡,确保覆盖新增治疗手段和罕见病用药。
2. 涨价伴随保障升级,实际收益大于支出
2025年居民医保新增两项权益:断缴后复保有3个月等待期限制,连续参保满4年可提高大病保险支付限额(每年至少增加1000元)。财政补助同步提高至每人每年670元,占总筹资的63%,个人缴费400元即可享受1070元的年度保障额度。
3. 断保风险远高于缴费压力
未参保或断保期间,突发重疾可能面临数十万元自费医疗负担。以癌症靶向药为例,医保报销后自付部分仅需数千元,而无医保需全额承担数万元费用。低收入群体可通过政府补贴减轻缴费压力,但放弃参保将彻底失去兜底保障。
4. 互助共济机制依赖持续参保
医保通过健康人群与患病人群的风险分摊实现可持续运行。若仅高危群体参保,基金将迅速枯竭。青壮年参保不仅为自身预留保障,也为家庭和社会责任贡献力量。
理性看待医保涨价,本质是为未来健康投资。短期缴费压力可通过家庭预算调整化解,而长期断保的潜在经济损失难以承受。建议优先确保老人、儿童等脆弱群体参保,同时关注地方缴费补贴政策,最大化利用医保的普惠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