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套取医保资金构成诈骗罪,最高可判处无期徒刑,并面临2-5倍罚款。这种行为通过伪造病历、虚开项目等手段骗取“救命钱”,直接侵害国家医保基金安全,属于刑事犯罪与行政违法双重性质,涉案人员将承担刑事责任且医疗机构可能被吊销资质。
-
法律定性明确:根据《刑法》第266条,医院虚构医疗服务、盗用患者信息等套取医保资金的行为,符合诈骗罪构成要件。涉案金额决定量刑幅度:数额较大(3年以下)、数额巨大(3-10年)、数额特别巨大(10年以上或无期)。若公职人员参与,可能同时触犯贪污罪。
-
常见犯罪手法:包括设立虚假病区、伪造住院记录、分解收费项目等。例如郑州某医院虚构“妇产科二病区”,8年套取614万元,院长及科室负责人均被立案。部分案例还涉及医患合谋、药商销赃等产业链。
-
多重处罚措施:除刑事责任外,涉事医院将面临行政罚款(骗取金额2-5倍)、暂停医保服务协议6个月至1年,甚至吊销执业资格。个人账户违规套现者也会被暂停医保结算权限。
-
社会危害性:医保基金是全民医疗的基石,套取行为导致资源流失,推高整体医疗成本。国家通过《医疗保障基金使用监督管理条例》强化监管,并建立信用惩戒机制。
发现此类行为应立即向医保局或公安机关举报。医疗机构需严格内部审核,杜绝虚假诊疗;公众应保护个人信息,拒绝参与医保套现。守住“看病钱”需要法律威慑与全民监督的双重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