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完切片病理后是否需要做免疫组化,取决于初步病理结果的诊断需求。 免疫组化是病理诊断的重要补充手段,当常规切片无法明确肿瘤性质、分型或来源时,需通过免疫组化进一步鉴别。以下分情况说明:
-
疑难病例鉴别
若常规病理显示细胞形态不典型或难以区分良恶性(如低分化癌与肉瘤),免疫组化可通过特异性抗体标记(如CK、Vimentin)辅助定性。例如,乳腺癌ER/PR检测需依赖免疫组化指导后续治疗。 -
肿瘤分型与预后评估
某些肿瘤(如淋巴瘤、胃肠道间质瘤)必须通过免疫组化确定亚型(CD20、CD117等标记物),直接影响治疗方案选择。Ki-67指数还能提示肿瘤增殖活性,评估预后。 -
指导靶向治疗
免疫组化可检测治疗相关生物标志物(如HER2阳性乳腺癌需靶向药),避免盲目用药。PD-L1检测则对免疫治疗有重要参考价值。 -
感染或特殊病变排查
怀疑感染(如EB病毒)或自身免疫性疾病时,免疫组化能定位病原体或异常蛋白沉积,提高诊断准确性。
总结:免疫组化并非所有病例的必选项,但遇到诊断模糊、治疗关键指标缺失或复杂肿瘤时,它是不可或缺的“病理侦探”。医生会根据切片结果综合判断,患者无需过度担忧额外检查的必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