鸭子霍乱是一种由多杀性巴氏杆菌引起的急性败血性传染病,以高死亡率、传播快为特点,典型症状包括高热、呼吸困难、腹泻及内脏出血。治疗需采用磺胺类药物或抗生素**(如土霉素、青霉素),并坚持足量疗程防止复发。**
-
疾病特点与症状
鸭霍乱分为急性型和慢性型。急性型表现为体温骤升(43-44℃)、口鼻分泌物增多、呼吸困难、黄绿色恶臭腹泻,剖检可见肝脏灰白色坏死点及肠道严重出血。慢性型多继发于急性病例,引发关节炎或持续性消瘦,死亡率较低但康复鸭可能长期带菌。 -
防治关键措施
- 药物治疗:磺胺类药物(如磺胺嘧啶、复方新诺明)按0.4%-0.5%比例混饲,或抗生素(土霉素0.05%-0.1%混饮)连用3-5天。青霉素肌注(3万-5万单位/只)每日2-3次。
- 预防管理:加强饲养卫生,定期消毒;避免混养鸡、猪等易感动物;发病后隔离病鸭,死鸭深埋无害化处理。
-
与类似疾病鉴别
鸭霍乱易与鸭瘟混淆,但前者可感染鸡、猪且病程更急,后者仅感染鸭类且无特效药。通过病理变化(如鸭瘟的食道黏膜假膜)和磺胺类药物治疗效果可初步区分。
早期用药和严格消毒是控制鸭霍乱的核心,若鸭群突发死亡伴内脏出血,应立即隔离并启动抗生素治疗,避免扩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