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支架手术(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是治疗冠心病的重要手段,但存在术中血管损伤、支架内血栓形成等风险,以及术后再狭窄、长期服药依赖等后遗症。不过,随着医学技术进步,多数风险可控,患者需严格遵循术后管理。
主要风险
- 术中并发症:导管插入可能引发血管撕裂或穿孔,造影剂可能导致过敏或肾功能损伤,尤其对基础疾病患者风险更高。
- 急性支架内血栓:术后24小时内可能发生血栓堵塞支架,需紧急处理,发生率约1%-2%。
- 出血风险: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可能增加消化道或脑出血概率,需定期监测凝血功能。
常见后遗症
- 支架内再狭窄:术后6-12个月可能出现血管内皮过度增生,导致支架处再次狭窄,发生率约5%-10%,药物涂层支架可降低风险。
- 药物依赖:需长期服用抗血小板药(通常1年以上)和他汀类药物,擅自停药可能诱发血栓。
- 心理适应问题:部分患者术后过度焦虑运动或饮食,影响生活质量,需心理疏导。
降低风险的关键
- 选择经验丰富的医院,术前全面评估心肾功能。
- 术后1年内定期复查冠脉CT或造影,监测支架状态。
- 严格戒烟控糖,避免剧烈运动或重体力劳动。
心脏支架手术能有效改善心肌供血,但需权衡利弊。患者应与医生充分沟通个体化方案,并重视术后康复,多数人可回归正常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