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第二次病虫害防治的关键时间为破口抽穗期至穗期初期(通常为8月中下旬至9月上旬),此时需重点防控稻纵卷叶螟、稻瘟病、稻曲病及纹枯病等病虫害,防治窗口期短且需结合田间虫情与天气灵活调整。
-
防治时间与区域差异
长江中下游地区(如江苏、上海)多在8月下旬至9月上旬开展第二次防治,如江阴市2024年明确要求9月6-8日为穗期防治适期,而连云港市则建议8月中下旬结合破口抽穗进行。华南地区因气候差异可能提前至8月中旬。 -
核心防治对象
稻纵卷叶螟幼虫盛发期(百穴虫量超防治指标5倍时需紧急用药)、穗颈瘟(破口前5-7天预防)、稻曲病(抽穗前7-10天关键防控)及纹枯病(病株率超1%需干预)。 -
药剂选择与科学配比
推荐复配方案如20%氰虫·甲虫肼悬浮剂+75%三环唑水分散粒剂+芸苔素内酯,或井冈霉素与戊唑醇组合,生物农药区可选用苏云金杆菌、赤眼蜂释放等绿色防控技术。 -
操作要点与风险规避
田间需保水3-5厘米并维持3天,药后4小时内遇雨需补治;避免高温时段施药,无人机作业需控制雾滴沉降。三环唑每季限用2次以防残留超标。
提示:农户应结合当地植保部门实时监测数据调整防治时间,优先选用高效低残留药剂,并严格遵循安全间隔期,确保水稻产量与生态安全双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