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疗水肿以辨证施治为核心,通过调理肺、脾、肾三脏功能,结合发汗、利尿、温阳等疗法,有效消除体内水液潴留。关键方法包括阳水分型论治(风水相搏、湿毒浸淫等)、阴水温补脾肾、中草药配伍(如茯苓、白术、附子)及针灸、艾灸等外治法,兼顾个体差异与标本兼治。
中医将水肿分为阳水与阴水两大类。阳水多因外感风邪或湿热内蕴,起病急骤,表现为头面、四肢浮肿,按之凹陷即起。常用越婢加术汤疏风宣肺,麻黄连翘赤小豆汤解毒利湿,五皮饮通阳化湿。阴水则因脾肾阳虚,病程缓慢,以下肢凹陷性水肿为主,需实脾饮健脾温阳,真武汤温肾利水,严重者配合活血化瘀的桃红四物汤。
中草药选择需结合病因:脾虚用茯苓、薏苡仁健脾渗湿;肾阳虚选附子、肉桂温补肾阳;单纯水湿滞留可加车前子、泽泻利尿。外治法如艾灸足三里、三阴交以振奋阳气,穴位敷贴促进局部代谢,火龙罐疏通经络辅助水液运行。
日常调理可食疗消肿,如红豆薏米粥、冬瓜鲤鱼汤;避免久站久坐,适度运动微动四肢。若水肿持续或伴随心悸、尿少等症,需及时就医排除心肾疾病。中医强调“治水先治气”,需长期调护脾肾功能,避免过劳受寒,方能从根本上改善水肿体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