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医理论中,所有疾病本质上可归结为两种类型:虚证与实证。虚证由体内阴阳失衡、正气不足引发,需“补”;实证因外邪入侵或病理产物积聚导致,需“泻”。这一分类是中医“八纲辨证”的核心,贯穿诊断与治疗的全程。
-
虚证:体质虚弱的内在表现
虚证反映人体基本物质(如气、血、阴、阳)的亏损或脏腑功能衰退,常见于中老年人或久病者。典型症状包括畏寒怕热(阳虚/阴虚)、乏力懒言(气虚)、面色苍白(血虚)等。中医强调“虚则补之”,通过食疗(如黄芪补气)、药补(如六味地黄丸滋阴)或艾灸(温补阳气)等方式调理。 -
实证:外邪干扰的功能紊乱
实证多由外感六淫(风、寒、暑、湿等)或内生产物(痰饮、瘀血)引发,表现为疼痛拒按、高热烦躁、痰多黏稠等。治疗原则为“实则泻之”,如用板蓝根清热解毒、针灸疏通经络,或通过汗、吐、下法排除病邪。现代高发的慢性病(如痰湿型肥胖)虽病程长,仍属实证范畴。 -
虚实夹杂的复杂病机
临床常见虚实兼杂,如体虚者感染外邪,需攻补兼施。例如,感冒初期属实证(风寒表证),若久治不愈转为慢性咳嗽,则可能合并肺气虚,需在解表同时补益肺气。
理解虚实辨证,是掌握中医健康管理的关键。无论是日常养生还是疾病调治,需先辨明体质与病因,避免误补或误泻。若症状复杂,建议咨询专业中医师综合辨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