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门诊慢特病政策迎来重大调整,病种范围扩大至64种,报销比例最高达90%,且取消起付标准,职工与居民医保分别按85%、70%比例支付,其中血友病、恶性肿瘤等10类高费用病种享受更高待遇(职工90%、居民80%)。新规还允许同时申报两种病种,年度支付限额可叠加,但需注意待遇周期不可跨年累计。
核心变化与要点:
-
病种分类与新增
门诊慢特病分为Ⅰ类(全省统一63种)和Ⅱ类(地方补充1种),覆盖高血压、糖尿病、恶性肿瘤、器官移植抗排异治疗等,新增病种侧重慢性病与重大疾病,如氟骨病、大骨节病等地方高发病。 -
报销待遇提升
取消起付线,职工和居民医保基础支付比例分别为85%、70%;10类高负担病种(如血液透析、白血病)报销比例提高至90%(职工)、80%(居民)。年度支付限额按最高病种限额加定额500元计算,但不可结转次年。 -
申报与病种管理
参保人最多可申报两种病种,需通过医疗机构或医保经办机构提交申请。若需变更病种,需重新认定且当年无购药记录方可操作,新病种待遇周期从认定后重新计算。 -
政策衔接与优化
已纳入门诊慢特病保障的“两病”(高血压、糖尿病)患者待遇不变,新规强调避免重复报销,优先使用集采药品,并推行长期处方制度,方便患者用药。
门诊慢特病新规通过扩大保障范围、提高报销比例、简化流程,显著减轻患者负担,尤其惠及长期治疗的高费用疾病群体。参保人员应及时了解当地细则,合理利用政策红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