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医保个人和统筹账户有明显区别。个人账户主要由个人缴费部分构成,可用于门诊看病、定点药店买药、支付直系亲属看病自费项目等,能直接减轻个人医疗负担;统筹账户则由用人单位缴费等组成,用于支付参保人住院费用、门诊特定病种费用等,实现了医疗费用的互助共济。下面为你详细介绍:
- 个人账户:
- 资金来源:在职职工个人账户由个人缴纳的基本医疗保险费计入,月计入标准为本人参保缴费月基数的 2% 。35 周岁以下的在职职工个人账户按此标准正常划入;满 35 周岁不满 45 周岁的在职职工,此前个人账户的划入比例由月缴费基数的 3% 调整为现在的 2%;45 周岁至退休前的在职职工,此前个人账户的划入比例由月缴费基数的 3.8% 调整为 2% 。退休人员个人账户由职工医保统筹基金按定额划入,月划入额度为 2021 年各地市基本养老金月平均金额的 2.8% ,2022 年 12 月,退休人员个人账户每月应划入金额为 169.08 元(扣除长护险金额 8.66 元,实际划入 160.42 元)。
- 使用范围:可以在门诊看病时支付费用,也可在定点药店购买非处方药物、医疗的器械(如体温计和血压仪等辅助检查设备),还能用于体检及自费项目缴费,甚至可以支付直系亲属看病自费项目,例如给孩子打疫苗。
- 统筹账户:
- 资金来源:用人单位缴纳的基本医疗保险费全部划入统筹基金。
- 使用范围:
- 住院费用支付:参保人住院产生的费用,在达到起付标准后,由统筹基金按规定比例支付。而且住院起付标准有调整,不再按在职职工、退休人员区分,并且有所降低。如一级定点医疗机构住院起付标准调整为 250 元(旧政策:在职职工 400 元,退休人员 280 元);二级定点医疗机构住院起付标准调整为 500 元(旧政策:在职职工 800 元,退休人员 560 元);三级定点医疗机构住院起付标准调整为 1,000 元(旧政策:在职职工 1,600 元,退休人员 1,120 元) 。
- 门诊特定病种费用支付:像高血压、糖尿病等一类门诊特定病种,在非基层医疗机构就医的报销比例由 65% 提高至 70% 。
- 普通门诊统筹支付:普通门诊最高支付限额由月度限额调整为年度限额,在职职工、退休人员的年度最高限额分别为本市前年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的 5%、7%。以 2023 年为例,普通门诊医保最高报销限额,在职职工约为 7,200 元,退休人员约为 10,100 元 。同时扩大了普通门诊统筹支付范围,统一执行广东省基本医疗保险药品目录、诊疗项目和医用耗材目录,与住院可报销的范围一致,像 CT 检查、血管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等已纳入支付范围。参保人在选定的 “小点”(基层医疗机构)就医,退休人员报销比例从 80% 提升为 85%,在职人员为 80%;在选定的 “大点” 及专科医疗机构就医,在职职工报销比例提升为 65%,退休人员提升为 70%,且无需到基层医院办理转诊来提高报销比例 。
广州医保的个人账户和统筹账户共同为参保人提供医疗保障,个人账户侧重于个人日常医疗支出,统筹账户则在重大疾病治疗等方面发挥关键的互助共济作用,两者相辅相成,保障参保人的健康权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