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高血压需根据病因和严重程度分层干预,核心原则是“非药物优先、药物辅助、长期管理”。 轻度患者首选生活方式调整(低盐饮食、运动减重),中重度或合并并发症者需药物联合治疗,继发性高血压需针对原发病因处理。肥胖、遗传、高盐饮食是主要诱因,早筛早治可显著降低远期心血管风险。
-
非药物治疗是基础
控制每日钠摄入量(4-8岁≤1.2g/d,大龄儿童≤1.5g/d),增加富含钾的食物如香蕉、橘子。超重儿童需通过有氧运动(每日30-60分钟)和抗阻力训练减重,避免久坐和屏幕时间过长。心理干预同样重要,减轻学业压力、保证充足睡眠可降低交感神经兴奋性。 -
药物干预需个体化
当出现高血压症状、靶器官损害或非药物干预6个月无效时启动药物治疗。首选ACEI/ARB、钙通道阻滞剂等对发育影响较小的药物,从小剂量开始阶梯式调整。继发性高血压(如肾病、内分泌疾病)需同步治疗原发病,部分患儿病因解除后血压可恢复正常。 -
家庭监测与长期随访
3岁以上儿童建议每年测血压,选择合适袖带(覆盖上臂围80%-100%),测量前静坐5分钟。治疗目标为血压降至同年龄性别身高百分位的第95位以下,合并肾病或糖尿病者需降至第90百分位以下。停药需逐步减量并持续监测,避免反弹。
家长应警惕头痛、视力模糊等异常症状,及时就医。通过“家庭-医院”协同管理,多数患儿血压可有效控制,降低成年期心血管疾病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