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医保医改政策的核心是优化基金使用效率、扩大门诊报销范围、调整个人账户结构,通过建立门诊共济机制减轻群众医疗负担。以下是关键要点解析:
-
门诊费用纳入统筹支付
改革前门诊治疗需完全自费,现纳入职工医保报销范围,起付线、封顶线和比例因地而异,但报销比例不低于50%。重点惠及需长期门诊治疗的患者群体,如慢性病患者。 -
个人账户与统筹账户调整
- 在职职工:单位缴费部分不再划入个人账户,全部转入统筹基金,个人缴费2%仍归个人。
- 退休人员:按地区平均养老金水平划入账户,划入标准降低,但保留免缴费政策。
减少的个人账户资金用于增强门诊共济保障能力,实现“资金平移、待遇置换”。
-
强化多层次保障
允许个人账户余额用完后通过家庭共济或现金支付医疗费用,定点药店购药也可按门诊政策报销。门诊特定病种需经审核确认,确保精准覆盖需求人群。 -
动态平衡筹资与待遇
居民医保筹资机制逐步与收入水平挂钩,住院实际报销比职工医保达75%、居民医保61%。未来将缩小住院与门诊待遇差距,提升基金使用公平性。
此次改革通过结构性调整平衡短期利益与长期可持续性,虽部分群体需适应账户变化,但整体导向是降低医疗成本、扩大保障范围。建议参保人关注本地细则,合理利用共济政策减轻家庭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