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保缴纳的钱并非全部进入个人医保卡,而是分为个人账户和统筹账户两部分。个人账户资金可用于日常购药或门诊,统筹账户则用于住院报销等公共医疗支出,两者共同构成医保保障体系。
医保资金的管理采用社会共济模式。个人每月缴纳的医保费按比例划入个人账户,剩余部分与单位缴纳费用一起进入统筹基金。例如职工医保中,个人缴费的2%全额计入个人账户,单位缴费的30%左右返还至个人账户,其余70%纳入统筹。灵活就业人员与城乡居民医保的划拨比例因地而异,部分地区已取消个人账户。
个人账户资金归参保人所有,但使用范围受严格限制。仅能支付定点医疗机构的药费、门诊费用或部分医疗器械费用,不可随意提现或挪作他用。北京等地区允许家庭成员共济使用,而深圳等地可购买商业健康保险。统筹账户实行现收现付制,所有参保人共同使用,重点保障大病住院、特殊门诊等高风险支出,报销比例通常达50%-90%。
医保改革正逐步调整账户结构。2023年起多地缩减个人账户划入比例,同步扩大门诊报销范围,通过"权益置换"提升保障效能。例如武汉将职工医保单位缴费部分全部纳入统筹基金,同时提高高血压等慢性病门诊报销额度。这种调整强化了基金的抗风险能力,确保更多人享受大病保障。
医保资金本质是健康风险储备金而非储蓄账户。其设计初衷是通过社会互助分担医疗风险,个人账户与统筹账户相辅相成:前者满足日常小额支出,后者应对重大疾病负担。参保人应善用个人账户资金,同时充分了解统筹报销政策,例如起付线、封顶线和药品目录等,才能最大化发挥医保保障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