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我国医疗保险制度的规定,医保单位缴纳的部分 不进入个人账户 ,而是全部计入 统筹基金 。以下是具体说明:
一、医保缴费的基本构成
-
个人账户 :仅由职工个人缴纳的医保费(如工资中扣除的50元)直接进入个人账户,用于支付门诊小额费用、药店购药等。
-
统筹基金 :由单位缴纳的医保费(约60%-70%)和职工个人账户累计结余按比例划入,主要用于支付住院费用、大额医疗费用等。
二、单位缴费不进入个人账户的原因
-
基金分配原则 :个人账户与统筹基金分别承担不同风险等级的医疗费用,个人账户侧重小额保障,统筹基金覆盖大额支出。
-
公平性与效率 :将单位缴费纳入统筹基金,可提高基金整体抗风险能力,避免因个人账户资金不足影响整体医疗保障水平。
三、改革调整的影响
2023年国家医保局推行门诊共济保障机制改革后:
-
个人账户调整 :个人账户由个人缴费全额计入,单位缴费不再划入。
-
统筹基金增强 :单位缴费全额进入统筹基金后,门诊共济保障功能得到强化,个人账户结余比例有所降低(2019年累计结存8426亿元,改革后预计减少约30%)。
四、对参保人员的影响
-
个人账户金额减少 :单位缴费不再直接增加个人账户余额,但门诊费用可更多依赖统筹基金报销。
-
保障范围扩大 :门诊共济机制下,个人账户资金可用于支付更多种类的门诊费用,降低自费比例。
医保单位缴纳部分不进入个人账户是现行医保制度的分账机制,旨在优化基金使用效率,未来改革将进一步调整个人账户与统筹基金的比例和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