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医疗保险支付方式主要包括以下几种类型,结合权威信息进行梳理如下:
一、按人头付费
根据医院服务人口数量确定固定费用标准,属于预付制。优点是管理简单、费用较低,但可能降低复杂病例的医疗服务质量。
二、按服务项目付费
医院按实际提供的服务项目(如手术、药品等)收费,属于事后付费。缺点是医疗费用难以控制,易导致费用上涨。
三、按病种付费(DRG/DIP)
-
DRG(疾病诊断相关分组)
根据年龄、性别、住院天数、诊断、手术等因素将患者分入相似病种组,医保按组支付固定费用。优点是控制成本、减少不必要的诊疗,缺点是管理复杂度较高。
-
DIP(按病种分值付费)
通过大数据将疾病按治疗方式+诊断分值,医保根据分值支付费用。与DRG类似,但更注重精细化管理。
四、总额预付制
医保机构与医院协商确定年度总预算,无论实际费用如何,均以预算为限支付。医院需控制成本并提供规定服务。
五、其他支付方式
-
按服务单元付费
按住院日或门诊人次固定收费,与实际花费无关。
-
现金支付
患者自费后通过医保报销,适用于小额医疗费用。
六、支付方式改革现状
截至2025年4月,全国393个统筹地区中,DRG付费覆盖191个、DIP付费200个,天津与上海实现两种模式全覆盖,覆盖病种达95%以上,医保基金占比超80%。
总结
我国医保支付方式正从单一的按人头付费向多元复合式转变,以DRG和DIP为核心,结合总额预付制等手段,旨在提升医保基金使用效率,降低患者负担。不同支付方式各有优劣,需根据医疗资源、疾病谱等因素综合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