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高血压最新诊断标准已更新,关键变化包括:诊断阈值下调至130/80mmHg、新增风险分层指标、强调动态血压监测重要性。这一调整使更多人群纳入管理范围,旨在通过早期干预降低心脑血管疾病风险。
-
诊断标准变化
新标准将高血压诊断界值从140/90mmHg调整为130/80mmHg,与美国心脏病学会标准接轨。研究表明,血压≥130/80mmHg时,血管损伤风险已显著增加,早期干预可减少23%的心力衰竭发生率。 -
风险分层细化
新增"超高危"分级(合并糖尿病或靶器官损害),并引入基因检测和动脉硬化指数作为评估参考。例如,伴有微量蛋白尿的患者即使血压在130-139/80-89mmHg区间,也需立即启动药物治疗。 -
监测方式升级
推荐优先采用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ABPM),尤其针对"白大衣高血压"人群。家庭自测血压要求每周3天、早晚各测2次,取平均值作为用药调整依据。 -
特殊人群管理
老年人降压目标值仍保持140/90mmHg,但若耐受可进一步降低;妊娠期高血压启动药物治疗的阈值调整为≥140/90mmHg(原为≥150/100mmHg)。
注意:新标准实施后,我国高血压患者数量预计增加35%,建议30岁以上人群每季度测量血压。控制目标除数值外,需兼顾昼夜节律(夜间血压下降率应>10%),晨峰血压增幅超过20mmHg者需调整给药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