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梦现象可能与遗传因素相关,但并非绝对决定关系。科学研究发现,特定基因突变(如Nalcn基因)可显著减少快速眼动睡眠(做梦阶段),而这类基因变异可能通过家族遗传影响后代睡眠模式。不过,环境因素、生活习惯及健康状况同样对无梦体验起关键作用。
-
基因对无梦的潜在影响
实验研究表明,携带Nalcn基因突变的小鼠快速眼动睡眠时间减少近一半,表现为“无梦者”特征。这类基因变异若存在于人类,可能通过遗传传递,导致部分人更易出现无梦或少梦现象。Sik3基因突变则与深度睡眠延长相关,间接影响梦境记忆。 -
环境与行为的调节作用
即使存在遗传倾向,睡眠环境(如光线、噪音)、情绪压力或药物使用可能抑制梦境生成。例如,长期饮酒或睡眠呼吸暂停会干扰快速眼动睡眠,掩盖遗传影响。无梦体验往往是基因与外部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
无梦是否等于健康风险
完全无梦可能提示脑功能异常(如肿瘤或神经损伤),但多数“无梦”仅是因在非快速眼动阶段醒来而遗忘梦境。若家族中有无梦且伴随健康问题者,建议就医排查遗传性疾病;若仅单纯少梦且精力充沛,则无需过度担忧。
总结:无梦倾向可能受遗传基因部分影响,但需结合个体健康状态综合评估。保持规律作息、优化睡眠环境有助于平衡睡眠周期,无论梦境多少,睡眠质量才是关键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