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保报销药物分为甲、乙、丙三类,核心区别在于报销比例与自付规则:甲类药100%纳入报销,乙类药需先自付5%-30%再按比例报销,丙类药则完全自费。 甲类药以基础病常用药为主,乙类药涵盖高价特效药,丙类药多为保健品或进口新药。掌握分类规则能显著降低医疗支出,例如抗癌靶向药若属乙类,自付后仍可报销60%-80%。
1. 甲类药:医保全额兜底的基础保障
临床必需、价格低的药品如降压药氨氯地平、抗生素阿莫西林均属此类,直接按地区报销比例结算(通常80%-90%)。例如100元甲类药门诊报销80%,患者仅付20元。全国目录统一,641种药品覆盖常见病与慢性病。
2. 乙类药:平衡疗效与成本的“折中选择”
需先自付10%-30%再报销,如抗癌药卡瑞利珠单抗自付20%后,剩余按70%报销。2219种药品包含进口药和谈判药,部分限定适应症(如限肝癌患者)或医院级别。上海乙类药自付比例仅10%,广东则达20%,地区差异需注意。
3. 丙类药:全自费的高端医疗选项
19万种药品如CAR-T疗法、HPV疫苗均需自费,但2025年新规拟将部分天价药纳入商保联动目录。美容针剂、减肥药等滋补类产品明确排除在医保外,商业保险可补充覆盖。
合理利用分类规则可优化医疗支出: 基础病优先选甲类,重症权衡乙类自付比例,丙类药需提前规划商保。通过“国家医保局”公众号实时查询药品分类及报销限制,避免结算时才发现需全额自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