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性便秘是一种非器质性疾病引起的排便障碍,核心表现为排便困难、次数减少(每周少于3次)或粪便干硬,且症状持续超过6个月。其关键成因包括饮食结构失衡、肠道动力不足、精神压力及不良排便习惯,与年龄增长、久坐生活方式密切相关。通过调整饮食、规律运动和改善心理状态可有效缓解。
-
典型症状:排便费力、肛门堵塞感、粪便呈硬块状(布里斯托1-2型),部分患者伴随腹胀或排便不尽感。长期未干预可能引发肛裂、肠梗阻等并发症。
-
主要病因:
- 饮食因素:精加工食物过多、膳食纤维和水分摄入不足,导致粪便体积小、肠道刺激减弱。
- 功能异常:结肠神经或平滑肌功能障碍,使传输速度减慢;腹肌及盆底肌无力影响排便推动力。
- 心理与习惯:焦虑、刻意憋便或如厕时分散注意力(如玩手机),打乱正常排便反射。
-
科学应对方法:
- 饮食调整:每日饮水1.5-2升,增加全谷物、芹菜、香蕉等高纤维食物。
- 行为干预:固定晨起或餐后2小时内排便,每次不超过5分钟;避免依赖泻药。
- 运动辅助:每日快走30分钟或腹部按摩(顺时针10分钟/次),增强肠道蠕动。
若调整生活方式后仍无改善,需就医排除其他疾病,并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渗透性泻药(如乳果糖)或进行生物反馈治疗。注意:长期滥用刺激性泻药可能加重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