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神经的原发性萎缩是视神经纤维不可逆损伤的终末状态,主要由筛板后方的视神经、视交叉或外侧膝状体病变直接引发,常见病因包括遗传性疾病、青光眼、外伤或肿瘤压迫等。其核心特征是视盘边界清晰、呈灰白色,且视力下降与视野缺损不可逆转,需通过专业检查明确病因并针对性干预。
-
遗传性疾病:如Leber遗传性视神经病变,由线粒体基因突变导致,青少年期突发视力丧失,男性高发;黑蒙性家族性痴呆等遗传代谢病也可能引发原发性萎缩,常伴随神经系统异常。
-
青光眼性损伤:长期高眼压直接压迫视神经纤维,导致轴突变性,表现为渐进性视野缩小(如管状视野),晚期视盘凹陷扩大呈杯状,需通过眼压监测和视野检查早期干预。
-
压迫性病变:颅内或眶内肿瘤(如垂体瘤、脑膜瘤)机械性压迫视神经通路,引发缺血性萎缩,可能伴随头痛、内分泌紊乱等症状,需MRI明确占位位置。
-
外伤或中毒:头部外伤导致视神经挫伤或撕裂,或甲醇、乙胺丁醇等毒性物质损伤神经节细胞,萎缩进展迅速,遗留永久性视力障碍。
-
炎症与脱髓鞘疾病:视神经炎、多发性硬化等免疫相关疾病破坏髓鞘,急性期后遗留萎缩,激素治疗可延缓进展但无法逆转已损结构。
提示:原发性视神经萎缩需与继发性类型(如颅内高压、视网膜病变引发)严格鉴别,通过眼底检查、视野分析和影像学综合评估。尽管现有治疗无法修复萎缩神经,但控制原发病(如降眼压、肿瘤切除)可阻止进一步恶化,建议尽早就诊并定期随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