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儿保科工作制度是规范儿童保健服务的重要依据,通常包含以下核心内容:
一、基础管理规范
-
工作时间与值班制度
儿保科通常采用分时段工作制(如上午8:00-12:00,下午14:00-17:00),值班医生需提前15分钟到岗交接班,确保服务连续性。
-
岗位分工与职责
设立儿科医师、护士、幼儿保健师等岗位,明确各岗位职责,如接诊、体检、数据记录、健康指导等。
-
医疗质量与安全
遵循诊疗规范,执行首诊负责制,建立完善的工作流程(包括病史询问、体格检查、辅助检查等),并定期进行质量评估。
二、服务流程与档案管理
-
门诊服务流程
患儿需提供健康手册、检查报告等材料,医生需详细记录病情、制定治疗方案,并及时更新电子病历。
-
健康体检与疫苗接种
定期开展身高、体重、视力、听力等基础指标测量,执行国家免疫规划疫苗接种,建立儿童健康档案并长期管理。
-
数据记录与报告
通过专用系统录入体检数据,分析评估后形成报告,定期向上级部门上报监测数据及区域健康状况。
三、健康管理与干预
-
疾病监测与预警
对辖区儿童常见疾病进行监测,分析数据识别风险,及时制定干预措施(如转诊、营养指导)。
-
专案管理与转诊机制
对营养不良、发育迟缓等体弱儿建立专案管理档案,严重异常情况需及时转诊至上级医院。
-
健康教育与指导
开展母乳喂养、科学育儿知识讲座,提供个性化健康指导,通过展板、手册等形式普及健康知识。
四、人员管理要求
-
资质与培训
医务人员需具备相应资质,定期参加业务培训,提高专业技术水平。
-
工作规范与考核
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规范使用医疗设备,定期进行工作质量考核。
五、其他专项工作
-
新生儿与婴幼儿管理
完成新生儿访视、新生儿筛查(如听力、视力),指导家长科学护理。
-
区域协作与信息共享
与托幼机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立协作机制,实现儿童健康信息共享。
以上制度需结合社区实际情况调整,确保覆盖0-6岁儿童全周期保健需求,降低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