疱疹后神经痛是带状疱疹病毒损伤神经导致的慢性疼痛,核心原因是病毒潜伏再激活引发神经炎症、外周及中枢敏化。高龄、免疫力低下、治疗延误会显著增加其发生风险,疼痛可持续数月甚至十年,表现为烧灼样、刀割样等剧烈痛感。
- 病毒潜伏与再激活: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初次感染后潜伏于神经节,免疫力下降时病毒复制并沿神经扩散,引发神经炎症和结构损伤,导致异常放电。
- 外周神经敏化:病毒破坏神经鞘膜,使痛觉纤维(Aδ、C纤维)敏感化,轻微触碰即可触发剧烈疼痛,甚至出现自发痛。
- 中枢神经系统重塑:长期疼痛信号导致脊髓背角神经元功能紊乱,非痛觉纤维(Aβ纤维)异常参与痛觉传导,形成“中枢敏化”,加剧疼痛持久性。
- 免疫与年龄因素:老年人因免疫力衰退、气血亏虚(中医观点),神经修复能力差,病毒更易持续破坏神经,疼痛迁延不愈。
提示:带状疱疹发作72小时内抗病毒治疗可降低神经痛风险,若疼痛持续需尽早就医,结合药物、神经阻滞或微创手术干预。日常增强免疫力、接种疫苗是有效预防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