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栓脱落是指血管内的血栓脱落后随血流移动,可能堵塞重要器官血管,引发脑梗死、肺栓塞等致命并发症。其多发生于血栓形成初期(前两周内)或患者运动时,需格外警惕。
血栓通常在血管壁受损、血流缓慢或血液高凝状态下形成,处于急性期的血栓结构松散,易受血流冲击而脱落。当血栓脱离原位后,会随血液循环流动,一旦遇到狭窄的血管便会阻塞血流,导致器官缺血。例如,肺栓塞由下肢深静脉血栓脱落至肺部血管引起,患者可能出现胸痛、呼吸困难等症状;若脱落的血栓进入脑血管,则可能引发脑梗死,导致偏瘫、失语甚至昏迷。
不同部位的血栓脱落后果差异显著。下肢深静脉血栓是最常见的类型,其脱落常导致肺栓塞;而源自心脏或主动脉的血栓脱落则可能堵塞内脏或四肢动脉,引发肠坏死或肢体坏死。急性期血栓、患者运动(如剧烈咳嗽、排便用力)等因素都会增加脱落风险。即使处于静止状态,血栓仍可能因血管壁蠕动或其他刺激而脱落。
预防血栓脱落需从源头入手。高风险人群应避免久坐久站,长期卧床者需定期活动肢体,并在医生指导下规范抗凝治疗。一旦出现不明原因的胸闷、头晕、肢体无力等症状,需立即就医筛查。及时识别和治疗血栓可显著降低脱落风险,保护生命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