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性肌无力可能是由神经-肌肉接头功能障碍、自身免疫异常或代谢紊乱等引起的疾病,典型表现为肌肉易疲劳、活动后加重且休息缓解,严重时可影响呼吸和吞咽功能。以下是关键要点分析:
-
核心机制
肌性肌无力常因神经信号传递受阻导致肌肉收缩障碍。例如,重症肌无力(MG)是自身抗体攻击乙酰胆碱受体,使神经指令无法传递到肌肉。其他原因包括电解质失衡(如低钾血症)或药物毒性破坏神经肌肉功能。 -
典型症状
- 波动性无力:症状晨轻暮重,如眼睑下垂、复视,或咀嚼、吞咽困难。
- 全身性影响:四肢近端无力(抬臂困难)、呼吸肌受累可能导致危象。
- 非特异性表现:部分患者仅表现为长期疲劳或应激性肌力下降。
-
诊断与治疗
- 确诊方法:新斯的明试验、抗体检测(AChR抗体)和肌电图是主要手段。胸腺CT可排查胸腺瘤。
- 治疗选择:胆碱酯酶抑制剂(如溴吡斯的明)缓解症状,免疫抑制剂或胸腺切除术用于长期控制。危象时需血浆置换或呼吸支持。
提示:若出现持续肌无力或波动性症状,应尽早就医排查病因,避免延误关键治疗窗口。日常需注意休息、预防感染,并遵医嘱调整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