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弥散功能障碍并非一种独立疾病,而是肺部气体交换受损,致使氧气和二氧化碳在肺部的交换效率降低的一种病理状态。其引发原因多样,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 肺部疾病:像肺气肿,长期吸烟易引发,患者肺泡壁遭破坏,肺泡腔扩大、弹性降低,呼气时肺泡无法有效收缩,致使气体潴留,减少有效气体交换面积,增加弥散距离,最终造成弥散功能障碍。肺炎、肺结核等肺部感染发生时,炎症反应促使肺泡和肺间质渗出炎症性渗液,占据肺泡空间,减少气体交换面积,同时渗出物加大肺泡与毛细血管间距离,进而影响肺的弥散功能。肺间质纤维化这一慢性肺部疾病,其特征为肺间质进行性纤维化,破坏正常肺组织结构,使肺泡壁增厚,阻碍氧气和二氧化碳交换,随着病情进展,肺功能逐步下降。
- 其他疾病影响:贫血、心脏病、中毒等病症,可能致使肺部血液循环出现障碍,影响氧气输送和二氧化碳排出,进而引发肺弥散功能障碍。
- 环境因素作用:长期处于高海拔、空气污染、化学物质等环境中,肺部易遭受损害,引发肺弥散功能障碍。
- 遗传因素关联:某些基因突变或家族性疾病,同样可能导致肺弥散功能障碍。
肺弥散功能障碍的症状表现较为明显:
- 呼吸困难:这是最为突出的症状,患者常感觉呼吸急促、气喘吁吁,特别是在进行体力活动时,呼吸困难会加剧。
- 疲劳乏力:由于身体氧气供应不足,患者极易感到疲劳、浑身无力。
- 运动耐力降低:运动能力受到明显限制,日常活动难以正常开展。
- 其他症状:部分患者还可能伴有咳嗽、咳痰、胸痛等症状,严重时因缺氧致使脑部供血不足,出现头晕、头痛,口唇、指甲等末梢部位也可能发紫。
若怀疑存在肺弥散功能障碍,需及时就医,通过肺功能检查、胸部影像学检查等相关检查明确诊断,进而采取相应治疗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