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瓜黄斑病(又称靶斑病)是黄瓜种植中常见的真菌性病害,由多主棒孢霉引起,典型症状为叶片出现黄褐色水渍状斑点,后期发展为中央灰白色、边缘褐色的靶心状病斑,严重时可导致叶片枯死、减产10%-30%。防治需结合农业管理(如轮作、控湿)与化学药剂(如百菌清、咪鲜胺),且需注意与霜霉病、细菌性角斑病等易混淆病害的区分。
-
症状识别:初期叶片出现1毫米左右的黄色小点,逐渐扩大为圆形或不规则形病斑,中央灰白色半透明,边缘褐色粗糙,湿度大时病斑背面产生灰黑色霉层。严重时病斑连片,叶片穿孔脱落,茎蔓和果实也可能受害。
-
发病规律:病菌通过种子、病残体或土壤传播,借风雨、农事操作扩散。高温高湿(25-30℃、湿度90%以上)环境易诱发,昼夜温差大、通风不良的棚室发病更重。
-
防治措施:
- 农业防治:与非瓜类作物轮作3年以上;清除病残体;覆盖地膜减少蒸发;及时摘除病叶并销毁。
- 化学防治:发病初期选用75%百菌清800倍液、25%咪鲜胺1500倍液等,每7-10天喷施1次,连用2-4次,注意药剂轮换以避免抗药性。
-
易混淆病害区分:与霜霉病(多角形病斑、背面灰紫色霉层)、细菌性角斑病(芝麻状小点、后期穿孔)不同,靶斑病病斑中央有明显靶心,且霉层为灰黑色。
提示:早发现、早防治是关键,尤其需关注棚室通风和湿度控制。若病情复杂,建议结合专业诊断选择针对性药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