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血衄血最常见的原因是消化道疾病(如胃溃疡、肝硬化)、外邪侵袭(如热邪伤络)、情志过极(如肝火犯胃)以及血液系统疾病(如血小板减少)。
- 消化道疾病: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食管静脉曲张破裂等可直接导致吐血,血液常混有食物残渣,呈咖啡色或鲜红色。肝硬化患者因门脉高压易引发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量大且危险。
- 外邪与热证:风热燥邪或湿热侵袭上部脉络,或饮食辛辣、饮酒过度滋生内热,灼伤血管引发吐血衄血。中医称为“热邪迫血妄行”,常见于感染或发热性疾病。
- 情志与肝火:长期情绪压抑、恼怒可致肝火横逆犯胃,引发吐血;肝火上升也可能导致鼻衄(鼻出血),表现为突发性大量出血。
- 血液系统疾病: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白血病等因凝血功能障碍,可能同时引发消化道出血(吐血)和黏膜出血(衄血),需紧急干预。
- 其他因素:药物副作用(如抗凝剂)、外伤或慢性病(如高血压、尿毒症)也可能导致吐衄,需结合具体病史判断。
若出现吐衄症状,应立即就医明确病因,避免延误治疗。日常需注意饮食清淡、调节情绪,并控制基础疾病以降低出血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