胰腺外分泌功能不良(简称EPI)是胰腺无法分泌足够消化酶,导致食物(尤其是脂肪)消化吸收障碍的疾病,典型表现为脂肪泻、体重下降和营养不良。关键病因包括慢性胰腺炎、胰腺手术、囊性纤维化等,需通过胰酶替代治疗和饮食调整管理。
-
核心问题:消化酶不足
胰腺分泌的脂肪酶、蛋白酶和淀粉酶是分解食物的关键。当胰腺因疾病(如慢性胰腺炎、胰腺癌)或手术损伤导致功能衰退时,酶分泌不足,食物无法被充分消化,尤其脂肪吸收最早受影响,引发脂肪泻(粪便油腻、恶臭、漂浮)。 -
常见病因与高危人群
慢性胰腺炎(长期饮酒、吸烟者风险高)、胰腺切除术、囊性纤维化(遗传病)是主要病因。急性胰腺炎、糖尿病、乳糜泻也可能引发EPI。胰腺癌患者术后EPI发生率高达64%~100%,需长期监测。 -
典型症状与并发症
早期症状包括腹胀、腹痛,逐渐发展为脂肪泻和体重减轻。长期未治疗会导致脂溶性维生素(A、D、E、K)缺乏,引发骨质疏松、夜盲症甚至免疫力下降。部分患者因营养不良出现乏力、贫血。 -
诊断与治疗要点
粪便弹性蛋白酶-1检测是常用无创诊断方法。治疗需结合病因管理(如戒酒、控制慢性病)和胰酶替代疗法(随餐服用)。严重者需补充维生素并采用低脂、高蛋白的少食多餐饮食。 -
长期管理不可忽视
EPI易被误诊为普通消化不良,患者需警惕持续症状并及时就医。术后或慢性胰腺炎患者应定期评估营养状态,调整胰酶剂量。戒烟酒、均衡饮食和规律随访是改善预后的关键。
若出现不明原因腹泻、体重下降或营养不良表现,建议尽早就诊排查EPI,避免延误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