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侧面部萎缩是一种以单侧颜面皮肤、皮下组织及骨骼进行性萎缩为特征的疾病,主要与神经功能紊乱、遗传因素、外伤或感染有关。典型表现为患侧面部凹陷、皮肤变薄、毛发脱落,严重时左右脸不对称如“两人面容”。部分患者伴随癫痫、偏头痛或脑萎缩,女性发病率略高于男性。
- 神经功能异常:自主神经系统或三叉神经损伤可能导致局部营养障碍,引发组织萎缩。约15%病例伴有同侧或对侧大脑半球萎缩,部分患者出现Horner综合征(瞳孔缩小、眼睑下垂)等交感神经症状。
- 遗传与胚胎发育缺陷:部分患者合并错构瘤、动脉瘤等先天异常,推测与基因突变导致的胚胎期发育异常有关,但尚未发现明确致病基因。
- 外伤或感染触发:面部外伤、病毒感染(如带状疱疹)可能破坏局部微循环或免疫平衡,诱发萎缩。部分病例在梅毒、糖尿病等慢性病基础上发生神经损伤,加速病情进展。
- 自身免疫假说:最新研究认为,免疫系统错误攻击面部组织可能导致慢性炎症,最终引发脂肪和肌肉萎缩,类似硬皮病的病理过程。
若发现面部不对称持续加重,应尽早就医排查病因。轻度萎缩可通过脂肪移植改善外观,严重者需联合皮瓣修复或骨骼重建手术。日常需避免局部压迫(如长期侧睡),并监测神经系统症状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