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窘迫综合症(RDS)不是正常生理现象,而是由多种病因导致的急性或慢性呼吸功能障碍,常见于早产儿(因肺表面活性物质不足)或成人(如ARDS)。其核心表现为呼吸困难、血氧下降,需及时干预以防多器官衰竭。以下是关键知识点:
-
典型症状与高危人群
- 新生儿RDS:出生后不久出现呻吟样呼吸、鼻翼扇动,皮肤发绀,与肺部发育不成熟直接相关。
- 成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ARDS):突发气促、低氧血症,常继发于肺炎、创伤或败血症,病死率高达40%。
-
核心病理机制
- 肺泡塌陷:肺表面活性物质缺乏导致肺泡无法有效扩张,气体交换面积锐减。
- 炎症反应(成人ARDS):免疫细胞过度激活引发肺毛细血管渗漏,形成“肺水肿”。
-
临床干预要点
- 新生儿:外源性肺表面活性物质替代治疗+机械通气,存活率超90%。
- 成人:原发病控制为主,辅以小潮气量通气保护肺组织,重症需ECMO支持。
-
预后与长期影响
- 早产儿RDS治愈后可能遗留支气管肺发育不良,需定期肺功能监测。
- ARDS幸存者常出现肺纤维化或认知功能障碍,康复期需多学科管理。
提示:任何突发呼吸困难或长期不明原因气促均需就医,尤其是伴随发热、胸痛时。早期诊断可显著改善预后。